社会责任

一、扶贫历程

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产业结构不完善,贫困人口多,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地处西北的中国能建西北院,作为驻陕中央企业,在加快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责无旁贷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自2003年开始,十几年如一日长期对口陕西镇巴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镇巴县是陕西省汉中市辖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由于地处大巴山腹地,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是汉中地区两个国定贫困县之一。

2003年开始,中国能建西北院通过企业捐款、职工自发捐款等“自主扶贫”的形式,开始了在镇巴县扶贫的漫漫征程。

2006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各级扶贫办、镇巴县委政府的支持下,中国能建西北院承担起“两联一包”项目的扶贫任务,派出驻村干部对口扶贫。“两联一包”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在长期扶贫开发工作中形成的“联县联乡包村”特色扶贫工作模式。2013年,中国能建西北院的“两联一包”工作得到上级集团的大力支持,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多年来,中国能建西北院先后在镇巴县杨家河乡三湾村、盐场镇毛坝村、大池乡茶园河村,仁村镇洋渔塘村,仁村镇东院社区等村庄开展“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帮扶村镇新建“希望小学”,修建通村道路桥梁工程、修建水窖及饮水管线,以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两委会”办公场所,解决了当地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的实际问题。

2016年,中国能建西北院作为中国能建集团陕西扶贫工作组组长单位,又参与了“定点扶贫”项目,编制了中国能建“十三五”扶贫规划,派出了驻县干部,定点扶贫工作组织力度,工作力度大大加强,开启了新一轮镇巴县精准扶贫之路。在“定点扶贫”项目中,中国能建西北院更加注重综合分类施策,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推进镇巴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引导扶贫项目、资金、力量精确“滴灌”,着力提高镇巴县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富有中国能建特色的开发式扶贫道路。

十六年来,中国能建西北院形成了以公司党群工作部归口管理的对口扶贫工作管理模式,建立起扶贫干部“驻村接力机制”,一个走了另一个来,不留空白。中国能建西北院针对镇巴县的企业捐款、员工自发捐款捐物超过850万元,重点援建了教育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项目等四大类项目,其中各类捐资助学超过百万元,建成水利、道路、桥梁、教学用房、社区中心等项目数十项。

这些中国能建西北院帮扶建成的项目有力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难题,推动了山村经济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中,洋鱼塘村田坝小组钢板吊桥项目使得附近千余名群众和学生的安全出行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洋鱼塘村水磨坝小组道路硬化项目较大地改善了该村的交通面貌,加快了物资、信息流通,带动魔芋等产业的发展,使群众增收200余万元;洋鱼塘村李家坪、茶园坪小组规范化魔芋高产示范田项目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416元增至6781元,同时辐射带动全镇魔芋种植规模扩大至3100余亩,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东院社区东院坝水泥道路项目大幅改善了集镇驻地交通现状,扩大了集镇主骨架,为东院社区一千余人出行提供了方便;东院坝平板桥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东院坝水泥道路的功能,为东院社区的产业化发展项目提供了基础保障;东院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彻底解决社区服务中心无阵地、无场所、无设施的“三无”问题,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受益人口2000余人;东院至雪口公路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东院坝组、西院坝组、雪口组3个小组1000余名群众出行困难,为仁村集镇扩大规模打好基础,带动了雪口组村民发展天麻、木耳等产业项目;东院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有效解决主街道汛期雨水内涝的问题,美化集镇和社区形象,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受益人口3000余人;扶持畜牧及种植产业发展项目带动了农户发展养牛,养羊、养鸡,养猪等畜牧产业;青花椒产业项目通过合作社股金分红、务工报酬等方式带动入股贫困户增收40余万元,预计2019年种植面积将达到4000亩以上,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截至2017年底,中国能建西北院的扶贫工作受益人口累计达到4000余人。西北的扶贫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连续多年获得“陕西省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多名驻村干部也被评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贫在深山有远亲》,《精确滴灌,情洒镇巴》,《一年驻村,一生牵挂》,《贫困群众的贴心人》,《一年驻村,有了口碑》等中国能建西北院扶贫工作经验的通讯被陕西日报、中国电力报、中国能源报等刊物刊发。

二、扶贫经验

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的要求,结合中国能建西北院多年来的扶贫工作实践,归纳总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几点想法以供其它国有企业参考。

(一)领导重视,躬亲示范

在国有企业精准扶贫工作中,领导的重视程度对于扶贫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至关重要。

开展扶贫工作十几年来,西北院各届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把扶贫工作作为践行央企社会责任大事常抓不懈。二是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机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董事长任组长,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党群工作部归口负责管理,派出挂职副县长、驻村干部长期驻守扶贫工作一线,明确工作机构、责任部门、扶贫干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三是领导躬亲示范。西北院党委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工会主席等领导同志多次到“两联一包”、“定点扶贫”一线调研,实地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落实部署扶贫工作。此外,历任公司领导带头累计捐款十余万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也带动了广大干部职工、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工作热情。

(二)分析原因,找准出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因地制宜,切实找准贫困原因,切实找准扶贫出路。

以镇巴县仁村镇为例,当地的贫困原因有三:一是人居环境地理条件差。由于地处大巴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农户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5%以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基本上延续“靠天吃饭”的模式,限制了优势产业项目的培育和发展;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滞后。村级组织办公、文化活动场所等社会事业项目落后,社区服务配套功能设施不完备,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薄弱,从而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城乡面貌依然落后的局面;三是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匮乏。除了依靠传统的种养业外,没有特色、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项目支撑,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对于大多数贫困县、镇、村来说,上述三点原因也是最为常见的致贫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能建西北院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镇巴县仁村镇的建设项目,与镇政府共同起草了《镇巴县仁村镇发展规划》、《镇巴县仁村镇建整扶贫工作项目建设计划书》等资料的初稿撰写工作,并以此为指导有条不紊地开展脱贫帮扶工作。

(三)建立信任、摸清底数

由于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因此精准扶贫工作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致贫原因的精准分析,以及与贫困人口建立相互信赖的融洽关系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以镇巴县仁村镇为例。中国能建西北院驻村工作队在帮扶过程中,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制定了调研管理制度,用以规范工作队员言语行为,要求在和村民交往过程中要求做到“四心”:虚心学习、热心服务、真心交往、耐心解释。通过队员对一家一家走访,让贫困户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态势、国家政策的优惠以及党和国家不抛弃不放弃的温暖。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全面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经过驻村工作队几个月到村、到户、到人的走访排查,最终确定仁村镇贫困户94户33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7户208人,低保贫困户27户111人,五保贫困户10户11人。工作队结合每一户家庭情况、智力水平、现有基础、发展能力和可预期潜力,帮助分析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可行脱贫办法,实现了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在工作工程中,工作队聚焦“两有户”,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贫困户,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快形成产加销、工农相结合的扶贫产业体系。

(四)做好宣传,增强激励

扶贫先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政府帮扶是必要的,但脱贫解困根本上还得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通过宣传引导实现“智志双扶”,通过制定激励奖励政策避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群众旁边看热闹”的局面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手段。

在镇巴县,当地群众以前流行一句话“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这句话真实道出了群众对发展内心动力不足,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弱的特点。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中国能建西北院驻村扶贫干部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从四个方面入手分类组织施策思想扶贫工作,积极解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一是宣讲政策导方向。通过村民大会、宣传栏和学习班等公开透明的方式向村民广泛宣讲扶贫政策,扶贫项目规划、实施方案,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疏导思想解心结。对重点人员根据家庭情况,个人特点单独进行思想疏导,政策解读,争取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理解扶贫与他们息息相关,支持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三是培训教育强能力。通过传授适宜的种植、养殖技术,使一些贫困群众尝试新的方式发展生产。同时,通过持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素养,阻断因愚致贫的代际相传。四是制定政策增动力。摒弃了以往不分对象的“保姆式”管理扶贫方式,将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具体表现和分红收益挂钩的理念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通过扶贫干部在四个方面的不懈努力,镇巴县仁村镇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脱贫热情高涨,扶贫攻坚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五)发挥优势,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资、资金上的捐助,只可以短期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同时引导当地居民融入产业化生产经营,才能让贫困地区具备不断的“造血”功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在镇巴县,中国能建西北院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协助当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条构建,例如:组织水文地质专家到现场寻找地下水源,帮助贫困地区解决饮用水问题;组织设计人员规划选址山村公路路径,帮助修筑乡村公路,为当地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提供了便利;利用专业特长,设计并建设仁村镇屋顶光伏解决当地电力不足问题;协助村民立足本地优势,大力种植魔芋、茶叶、青花椒,积极发展养牛等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利用上级集团中国能建电子商务平台、其它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线下渠道,帮助村民构建销售渠道,实现产销结合,增产增收。

据统计,2017年中国能建西北院协助组建的青花椒合作社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通过股金分红、务工报酬等方式带动入股贫困户增收40余万元。通过电商扶贫行动,2017年通过各类渠道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为农业产品长久“走出去”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统筹协调,加强监管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离不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深切关怀,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有企业的贯彻执行,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尽心尽责,同时也离不开各项制度的有力监管。

在扶贫工作中,中国能建西北院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的统一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各项责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质量。项目实施前,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规定,对拟实施项目进行公开、公正、公平招投标,从源头上确保项目质量。项目实施中,抓好现场指挥部和监理工作,督促监理单位必须按合同履职到位,确保把“民心工程”做成“放心工程”。二是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每一笔资金使用均签订资金监管协议,明确各部职责,对项目资金设立专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审计部门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核查,出具审计报告,确保资金使用合规,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贫困户最需要的地方。三是注重协调服务,保障实施进度。为给项目建设铺平道路,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予以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用电、用工、用水、用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切实推动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四是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培训和管理。通过优选思想过硬的扶贫干部,加强对他们工作技巧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通过制定合理的扶贫成效考核办法促进扶贫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制定良好的保障机制,解决扶贫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扶贫一线能够踏实工作。

三、总结

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在各级政府、上级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能建西北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经历过一些挫折,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些特殊性,希望能够对其它国有企业扶贫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年近在咫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吹响!在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国有企业将一如既往肩负起央企的使命与担当,坚持不懈,埋头苦干。山路弯弯终向前,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广大国有企业的勠力同心,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必将会早日实现!中国能建西北院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期,一定会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为更多的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贡献一份力量!